来源:东山的四季实录
发布时间:2025-08-24 11:21:23
银行本该是老百姓资金的”保险箱”,却成了一场惊天骗局的舞台。28位储户的2.5亿存款如同蒸发一般消失,只留下一沓假存单和无尽的维权之路。2025年7月,这场”储户VS国有大行”的1.2亿赔偿战终于在南宁法院打响,一场关乎金融体系信任底线的攻防战正式拉开帷幕。
骗局始末
你能想象吗?早上在银行VIP室存进去的钱,下午就被人转走了,而你却毫不知情。这不是电影剧情,而是发生在工商银行南宁分行的真实故事。
2018年的一天,储户段女士信心满满地走进工行南宁分行,准备存入一笔大额存款。在银行金融业务部经理梁建红的热情接待下,她被告知有个”特殊业务”:存款可以额外获得月息4.5%的收益,远高于普通存款利息。
“梁建红穿着工行制服,在银行VIP室接待我,谁会怀疑啊?”段女士回忆道,“她说存单要三方封存是’银行规定’,要我交出身份证核验身份,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。”
谁能料到,这些所谓的”规定”全是精心设计的骗局。梁建红团伙在8个月时间里用同样手法狂卷28人共计2.53亿元血汗钱,其中有单笔高达4000万的巨额存款。
魔术骗局
整个骗局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”魔术表演”,梁建红的团伙在台前台后上演了一出”狸猫换太子”的把戏:
伪造350张假存单,在柜面封存时神不知鬼不觉地调包真单据
以”核验身份”为由,控制储户身份证,代办转账犹如掏自己口袋
存款入账仅45分钟,2.5亿巨款就被转走,银行反洗钱系统竟毫无警示
直到2019年5月,有储户发现账户被莫名销户,这场持续8个月的银行版”偷梁换柱”才被揭穿。梁建红及其团伙被捕后,法院一审判决梁建红因盗窃罪、诈骗罪等多项罪名获无期徒刑。
但悲剧的是,尽管主犯被严惩,至今仍有1.2亿元存款下落不明,28个家庭的养老钱和救命钱成了一纸空文。
责任之争
“银行内控简直是个筛子!”7月15日,南宁法院内,储户代理律师周兆成拍案而起,甩出36组证据指控工行管理严重失职:
员工监控形同虚设:梁建红在银行柜台明目张胆地伪造公章,8个月无一人察觉
反洗钱系统彻底失灵:储户刚存的钱被秒转走,系统竟不报警
最致命的是:银保监连发11次风险预警,工行南宁分行却置若罔闻
而工行方面则强硬回应,代理律师提交9组证据抗辩:“存单背面印了风险提示!储户贪图高息,通过非正规程序操作,丢钱怪谁?”
工行官方声明更是直截了当:“受害人为获非法高息致资金损失,梁某系个人犯罪行为”——言外之意:自己贪心,活该被骗。
法律争议
这场官司的核心争议点在于:梁建红的行为到底是”个人犯罪”还是”职务侵占”?银行是否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?
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翟振轶律师表示:“在银行VIP室作案,这明显符合’表见代理’原则!储户不信银行信谁?工行必须赔!”
法律专家分析,梁建红不仅仅是一个随便的人,而是身披银行高管光环,在银行营业场所实施犯罪,无论是从外观还是实质上看,储户都有充分理由相信其代表银行行事。
中盾律所蒋保双律师进一步指出:“即使法院认定梁建红构成盗窃罪,但银行管理严重失职的铁证也无法否认。最高法指导案例169号已有先例,银行理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。”
典型案例
为集中审理这一复杂案件,法院选取了储户蔚女士的54万元索赔案作为典型案例先行审理。她状告工行南宁分行三家分支机构,索赔本息58.6万元。
蔚女士的案件被视为一个”解剖麻雀”的过程——一旦她胜诉,其余27名储户的1.2亿追赔案将势如破竹。在7月15日的证据交换中,双方针锋相对,展示了这场诉讼的激烈程度。
讽刺的是,为掩盖庞氏骗局,梁建红曾给部分储户”发放利息”——实际上是用新储户的钱填补旧窟窿。这种操作手法与金融诈骗团伙如出一辙,竟然在国有大行内上演。
信任危机
一位70多岁的储户老人在法庭外流着泪说:“我把养老钱都存进去了,就因为信任工行这块金字招牌啊!现在连国有大行都不安全,我们老百姓的钱该放哪里?”
这起案件远超过金钱赔偿的范畴,它直指中国金融体系的信任基础:如果在正规银行营业场所,由银行高管操作的存款都不安全,那么普通民众对整个金融体系的信心将受到严重打击。
网友评论区一片哗然:“明明是在银行营业场所办的业务,凭什么银行不担责?”“如果连工行这样的国有大行都能出这种问题,那还有什么地方是安全的?”
内控漏洞
值得注意的是,2020年8月,银保监会曾因”内控管理不到位”对工行南宁分行处以150万元罚款。这表明监管部门早已认定该行在内控管理上存在重大缺陷。
这次案件暴露的问题触目惊心: - 银行核心监控系统竟未能发现异常资金流动 - 单笔数千万的存款被转走,反洗钱警报形同虚设 - 大量假存单在营业场所伪造,无人察觉
“银行内控是保障金融安全的第一道防线,如果这道防线都失守了,那金融系统还有什么安全可言?”一位金融业内人士如是说。
未来走向
南宁法院将择日开庭审理蔚女士案件的实质问题。这个案件可能成为中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标志性事件。
如果法院判决银行承担赔偿责任,将对整个银行业敲响警钟,倒逼各家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和员工管理。反之,如果判决储户败诉,则可能动摇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基础。
银行业专家表示:“这不仅是一个赔偿案,更是一场关乎金融信任的保卫战。如果连存款这种最基础的银行业务都不安全,金融体系的根基将受到撼动。”
在等待法院判决的同时,28名储户仍在为自己的1.2亿元血汗钱奔走呼号。对他们来说,这不仅是一场追讨养老钱的战役,更是一场对金融公平与正义的捍卫。“工行还我养老钱”的呐喊,或许会成为推动中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进步的重要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