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安海涛 林鸿
来源:中国审判
发布时间:2023-03-08 16:22:38
文 | 安海涛 林鸿
荣誉从不会辜负奋斗者的坚持拼搏,也不会吝啬于对默默付出的集体的褒奖。
首创“资源集聚+流程再造”纠纷化解模式,首创“金融审判+金融监管”风险防控模式,首创金融产业协同促进模式,打通产业协同保护绿色通道——作为全国首家以金融司法为主题、多元协同为核心、资源集聚为特色的联合工作平台,厦门金融司法协同中心(以下简称“金融协同中心”)成立以来积极担当作为,近日作为集体代表当选2022年度福建省“十大法治人物”。
“闽海之滨金融领域的保护神、鹭江之畔市域治理的新地标”,福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、省委宣传部、省委政法委等主办方及专家组成的评委会称赞金融协同中心“坚守法治、敢为人先、司法为民”,立足金融纠纷化解,强化金融风险防范,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,是时代的弄潮儿、群众的贴心人”。
金融纠纷
“一站式”调处化解
一个在民生银行办理信用卡的当事人,从2021年年底开始拖欠款项,经催收后仍不还款,民生银行遂通过督促程序到法院申请向当事人发出支付令。该案在金融协同中心进行处理。从申请支付令到文书送达且支付令生效,仅仅一个月。
2022年,金融协同中心共受理民生银行支付令案件186件,结案186件,结案标的超过1656万元,平均审理时间仅为45天。
像这样的金融纠纷,以往光是立案就要跑几趟法院,不断补充材料。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厦门分中心经理曾少卿介绍:“现在采用批量立案及线上立案方式,通过线上立案之后一次性把这些案件移交到金融协同中心就可以了。”
受理案件后,金融协同中心使用智慧办案系统进行高效的线上审理,立案、审判、执行都在同一个平台完成,当事人“一趟都不用跑”。
“通过司法、监管和行业服务三家的联合办公平台,金融协同中心实现了金融司法风险防控和研判的协同与联合。”金融协同中心执行副主任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院长刘新平介绍,原来金融类纠纷的受理、化解分散在各区、各部门,存在办案力量不足、司法尺度不一、化解效率不高等问题。为此,金融协同中心着力打造职能协同、运行贯通的一体化工作平台,实现了金融纠纷快立、快审、快执、快结,为当事人提供便捷、高效、专业化的“一站式”司法服务。
据统计,金融协同中心成立三年多来,金融司法质效翻倍提升。2022年,该中心共受理案件20056件,标的192.71亿元,办结19315件,结案率96.31%;审判执行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,执行标的到位金额提升2.96倍。金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,厦门地区金融不良率从2019年的1.1%下降到2021年的0.82%,呈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。
着眼于金融纠纷的“一站式”多元化解决,金融协同中心将端口持续前移,始终充分发挥金融司法协同优势,做深做实金融纠纷诉源治理机制。早在成立之初,金融协同中心就谋划充分发挥协同联动作用,设立全国首个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站,建立“一站四会”的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;2021年9月,在厦门市委、市政府大力支持下,成立了全国首家府院协同金融调解组织——厦门市地方金融纠纷调解中心,打造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金融纠纷调解前沿阵地;2021年12月,找准类型化纠纷化解切入点和着力点,与厦门证监局等签订《关于建立“总对总”框架下证券期货纠纷诉调对接机制的合作协议》;2022年12月,与厦门市银行业合力共筑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合作平台……
金融风险
“一揽子”研判防控
金融协同中心坐落在有着厦门“外滩”之称的鹭江道上。作为厦门最早的金融CBD,这里矗立着厦门财富中心广场、建设银行大厦、国际银行大厦等高端写字楼,集聚了大量金融机构区域总部。这也凸显了金融协同中心的初心——关口靠前,有效破解金融司法服务的难点、痛点,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。
对金融风险治理,金融协同中心始终作为头等大事,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重要位置,科学防范,早识别、早预警、早发现、早处置。对金融审判和金融监管中发现的苗头性、风险性问题,金融协同中心开展集中研判,深入挖掘“小案件”背后的“大问题”,编发金融司法态势专报,为打击金融刑事犯罪、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及金融机构健全机制、堵塞风险漏洞提供金融司法建议。
通过保险公司App投保医疗险,却因曾经的就诊记录遭遇拒赔;通过保险经纪公司微信投保重疾险,却因体检记录遭遇拒赔……司法实践中,保险纠纷多因保险公司拒赔引发,争议焦点主要是保险免赔条款的效力问题。如何在契约自由与金融消费者保护间寻求平衡,是一个崭新的课题。2022年5月,金融协同中心开展金融风险防控与诉源治理专项行动,聚焦互联网保险领域,以司法智慧保障与促进新经济、新业态在发展中规范、在规范中发展。
“近年来,随着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发展,消费投诉、举报、纠纷、诉讼显著增长。各保险机构在业务开展与市场竞争中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,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。”金融协同中心一审团队负责人介绍,针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,2022年8月,该中心会同保险业监管机关银保监局及相关行业协会联合发布《2021—2022年度厦门互联网保险典型案例》,同时发布行业经营行为指引——《关于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保险业务提示说明事项的指引》,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的水平。数万名网民通过抖音平台在线围观发布,参与互动。
2021年春节前后,国内基金市场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发生异常波动。以私募基金为代表,多个大型私募基金接连爆雷,无法到期兑付,投资者损失惨重,社会矛盾尖锐。2021年,涉私募基金案件集中进入诉讼,金融协同中心受理多起案件,标的金额高达上亿元。
金融协同中心发挥集中管辖、专业性强的优势,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。金融审判团队组织专业法官深入分析相关案件,挖掘案件背后隐藏的经济、社会问题。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私募基金机构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低、管理乱,基金购买群体下沉不具备风险识别与承受能力,基金管理人道德风险高、风险告知缺位,部分从业者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等诸多问题,金融审判团队向协同单位厦门证监局、厦门基金业协会发送司法建议。
在有关部门支持下,金融协同中心还会同监管部门、行业协会到金融业务一线,问计于民,听取行业代表性企业意见,在此基础上,形成数千字的调研报告,向党委政府报送,从市场主体、产品结构、风险告知等方面提出专业整改意见,为党政决策贡献司法智慧。
反映私募基金行业亟待解决问题的情况反映专报,得到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、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同志的批示,推动厦门开展净化私募基金市场环境专项行动,促使注销3家私募企业资质,并将一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,及时追回群众的投资损失。
地方金融风险问题化解之后,金融协同中心没有就此“收兵”。针对这一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,以及标的大、影响广等特点,金融审判团队组织精干力量,双管齐下,一方面,在中央及地方媒体刊登整版说法宣传,通过协同单位的微信公众号矩阵发布风险警示。图文并茂、通俗易懂的以案说法,帮助群众了解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、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等金融产品的差异,以及诱人高收益背后隐藏的风险。通过监管部门的通报和行业协会的自律检查,私募行业从业机构与人员也对风险告知与“卖者尽责”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,从源头规范行业经营行为,避免后续纠纷的发生。另一方面,员额法官带头撰写调研论文,结合司法实务经验和经济法学基本理论,就“适当性业务”司法裁判尺度问题展开研讨。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、厦门监管局对此高度重视,持续跟进调研成果。2022年,北京市证券业协会、厦门市证券期货基金业协会先后举办在线业务培训,北京辖区242家证券、基金、期货、投资咨询机构200余人,以及厦门辖区近百家机构参加了线上培训,集中学习司法机关对金融监管部门政策的观点及相关裁判尺度,扩大了调研成果受益面。
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。金融协同中心成立以来,已累计向包括金融监管部门在内的政府机关、行业协会、企事业单位发出各类司法建议38份,从微观层面点滴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。
“金融协同中心注重机制、方式、科技创新,通过人民法院、金融监管部门、行业协会之间‘司法+行政+自治’多方协同,加强对金融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研判,形成了体制上依托法院、功能上又高于法院的金融风险防控立体体系,有利于更好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。”思明法院副院长孙晓岚如是说。
金融产业
“一条龙”协同促进
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23次提到了“法治”,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营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。金融协同中心始终积极主动作为,为厦门乃至福建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力、保驾护航。
“推进金融产业协同促进,要先做好理论协同研究。”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庭长、金融协同中心综合部负责人王欣欣介绍,该中心通过完善金融司法研究机制和智库建设,集聚金融和司法理论实务专家学者,定期为中心工作人员开展实务、理论授课,通过咨询建议、调研课题等方式及时研究、解决金融领域新情况新问题,打造金牌司法团队。
2022年5月,首届厦门金融司法协同论坛成功举办。这是国内首个以金融司法为主题的高端论坛,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,在厦门设主会场、北京设分会场。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、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、福建省副省长黄海昆、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金银墙,厦门市领导李伟华、孙明忠等出席开幕式。
该论坛以“新发展阶段金融司法协同的发展与应对”为主题,分为三个子议题,邀请来自实务界和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开展研讨,并通过“新华丝路”网络直播平台在线直播,吸引了数十万业内外人士点播参与。同时,论坛发布了《厦门金融司法协同态势报告(2020—2022)》《厦门金融司法协同中心典型案例(2020—2022)》,结合大量数据和审判、调解案例,对当前金融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,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。
在做好理论研究的同时,针对金融产业发展存在服务保障不够深入、依法保护不够精准等问题,金融协同中心在国内率先建立金融产业协同促进机制,通过“三打通”模式破解上述问题:一是打通产业协同促进政策体系。6家协同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优势,共同参与并推动出台地方立法——《厦门经济特区地方金融条例》《关于大力建设金融强市打造金融科技之城的意见》等金融政策体系,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持。二是打通产业协同保护绿色通道。推行实际降低交易成本、实现普惠金融、金融产品创新等5项依法保护机制,强化金融审判和金融监管部门的专业交流,依法认定各项金融服务模式的效力,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。三是打通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痛点。针对互联网金融纠纷案件数量巨大而法院无法一一处理的问题,金融协同中心建立电子支付令新模式,精准服务一批金融科技企业的司法需求,及时解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难点痛点,营造法治化互联网空间。
“实践发展无止境,改革创新无止境。”厦门中院副院长李志远表示,“创新”始终是金融协同中心的基因。下一步,该中心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特别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,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,营造优越的金融法治环境,为推进金融司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福建经验和智慧。